這些年來,朋友圈里重病求助的消息越來越多,有親戚發的,也有同學發的,一時之間感覺有些被各種中級所包圍,身邊的人充滿了各種不幸。剛開始,大家還會熱心地捐助十塊八塊的,但是當這個事情變得有些泛濫之后,大家就開始變得有些麻木,甚至有那么一絲絲反感了。同時網絡上頻繁發現有些人利用這個平臺騙取錢財,平臺對款項數額及其用途缺乏有效監管。
對于患重病的人,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花錢看病,實在沒有辦法才上網求助的,這是作為捐贈者認為的基本前提。但是這里有一個很大的問題,那就是這種類似眾籌的救助方式,其實有一點點免費大病保險的味道,在這里很多人不禁疑問:為什么不提前購買“大病醫療保險”,為什么非要等到事情發生才出來各種求助,為什么不做好各種預案。最怕某些人容易形成這樣的習慣,平常不注意自己的身體,不肯給自己的健康花錢,一碰到生病了就想到利用眾籌平臺去求助別人,輕易消費別人的愛心。
能利用“輕松籌”平臺求助的,基本都是一些會使用網絡的人,大多數是這些人的孩子。那么作為兒子或者女兒,而且是一個成年的兒子或者女兒,父母不懂“大病保險”尚且說得過去,但年輕人經常上網接觸各類信息,也要好好了解各種保險的作用。父母囿于他們的經驗和生活閱歷,可能無法獨自做好個人健康管理,為人子女自然要操好這份心才行,不是幫朋友圈轉發各種投票,而是關心一下父母的“農村合作醫療”交沒交,重疾險買沒買,如果沒有也可以“偷偷”幫他們買一個。
有位大學高數老師曾經問過我們一個問題:“在街上碰到乞丐,你會不會給他錢?”按一般人的想法會給,但老師卻說:“我不會,因為這應該是社會保障所需要解決的問題,單靠個人的同情心的泛濫無法解決。”回到“輕松籌”本身,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,這類因病致貧的問題會逐步得解決。醫療救助本就是一個系統問題,公立慈善機構能確保捐助的每一分錢用到該用的地方。隨著醫療網絡的逐步完善,公共醫療的進一步增強,相信這種問題會得到解決。同時公共醫療能夠提供的畢竟只是基礎的、常見的醫療保障,想要進一步提升保障水平,應該依照個人實際情況,配置適當的商業保險。畢竟總不能凡事都靠別人,自己啥也不干,這樣只知道索取的人恐怕不太受歡迎。
綜上所述,眾籌確實給某些人確實提供了有效的幫助,但是如果真的在朋友圈成泛濫之勢,大家的愛心遲早會被耗盡,使得那些真正急需幫助的人得不到幫助。此外,一旦爆出相關受助者沒有將錢款正確使用的新聞,那么將會對這個初衷良好的渠道造成毀滅性打擊,希望大家能夠繼續加強監管這類平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