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里的情侶里,有著這么一部分是異地戀的。
平常的感情就是開始于每日手機上的“起床了么”,結束在手機上的“晚安,親愛的”。
這是一段不能用擁抱解決矛盾,更多時候只有來自冰冷屏幕背后焦急的噓寒問暖的階段。
會有懷疑“愛情”,也會遇到更好的男生,會懷疑自己的選擇。
比如,我的一個女生朋友就問過她的姐妹團,大學里,異地戀有男朋友遇到更好的男生應該怎么辦?
是啊,距離產生了美,也產生了對孤獨的擔憂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叫“貝殼定律”的理論。這大概是這幾年來,看過對于這種“遇到更好的人”,該怎么做的一個回答了,溫暖而理性。
愛一個人就像在海邊撿貝殼,不要撿最大的,也不要撿最漂亮的,就撿你看到的最喜歡的那個,撿到了,就永遠不要再去海邊了。
如果已經有了自己的專屬“貝殼”了,“就永遠不要再去海邊了”。
感情中的誘惑很難拒絕的話,就不要出現在誘惑中。我始終相信,再好的感情也有過不去的誘惑或者考驗。
就像一個健康的人,突然也會感染病毒。
愛情需要一定的免疫力的。
這需要時間共同去鍛煉和經歷的。可是“誘惑”和“考驗”的病毒,不一定會在相愛的人有足夠的免疫力的時候到來,有時它會在很脆弱的時候出現。
感情需要一個干凈的圈子來成長。過多的人事物介入,超出了它的負荷,就會崩潰。
我們沒法控制自己喜歡上別人,可是我們能控制自己不去容易動搖的地方。比如,已經有戀人了,就不要再接受其他人的建議,去和其他人試一試。或者過多的顯示自己還是單身的感覺,隱藏自己有戀人的狀態,享受被人告白和曖昧的感覺。
愛情在確認,又必須分開的時候,需要的是對彼此的信任,還有對自己的克制。
我們的一生會遇到過八百二十六萬三千五百六十三人
會打招呼的是三萬九千七百七十八人
會和三千六百一十九人熟悉
會和兩百七十五人親近
但最終,都會失散在人海
這是《阿貍·永遠站》中的一段話。
人類的成長中,尋找愛,是個很重要的主題。可是事實上,很多時候,只靠愛來選擇戀人,很多都是無疾而終的。
所以在人類的戀愛史中,還有另外一個尋找愛的方式,就是按條件來尋找,再按自己希望的樣子去改造自己的戀人。
不難理解,談戀愛前,會有個“理想型”的存在。比方說:身高、學歷、家境、性格之類的。然后就是按照這個來尋找戀人,然后在認識的人中,篩選感覺最接近的,然后往理想戀人的方向去改造發展。
我很認同戀愛是雙方同時成長的一個修行的過程,它的存在不單是為了遇見最好的那個他/她,還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。
可是,這種挑選的條件不宜過于嚴苛,當我們把這些條件的集合體做為挑選的必備時,愛情就變成了一場權衡利弊的游戲了。這樣下去,愛情就不會再是心靈溫暖的港灣,而是炫耀的資本。
當愛情變成一種匹配的游戲,就很難有包容和理解。最重要的是,游戲總會出現輸贏。這一場,你覺得你遇到了自己能贏的,往往也能遇到讓你輸的一無所有的高段位玩家。
佛祖在菩提樹下問一人:"在世俗的眼中,你有錢、有勢、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妻子,你為什么還不快樂呢?"
此人答曰:"正因為如此,我才不知道該如何取舍。"
佛祖笑笑說:"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。某日,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,佛祖憐憫,置一湖于此人面前,但此人滴水未進。佛祖好生奇怪,問之原因。答曰:湖水甚多,而我的肚子又這么小,既然一口氣不能將它喝完,那么不如一口都不喝。"
講到這里,佛祖露出了燦爛的笑容,對那個不開心的人說:"你記住,你在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美好的東西,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樣就足夠了。弱水有三千,只需取一瓢飲。"
好一個“弱水有三千,只需取一瓢飲”。
我以前也以為,戀人直接如果已經開始厭倦,就應該離分開了。
可是我現在發現,新鮮感退去,才愛情開始出現的時候。如果我們就此分開,就永遠逃不出名為新鮮感的分手魔咒。
真正的愛情應該是,我知道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比你好的人,可是我就只要我眼前的這個你。